蘋果M1 Ultra也玩起了“膠水雙核”?
TechWeb 文 /薛定諤之咸魚
在3月9日的蘋果春季發布會上蘋果發布了諸多新品,其中最亮眼的當屬蘋果頂級旗艦芯片M1 ULTRA。那么作為M1系列最后一款芯片,M1 ULTRA到底怎么樣呢?
1個 M1 ULTRA =2個M1 Max
如果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一下M1 ULTRA那就是:將2枚M1 Max通過封裝融合成一體,成為一枚芯片。
M1 Max實現了突破性的Die-to-Die(裸片到裸片)技術,因此可以基于兩個M1 Max的裸片擴展為M1 ULTRA,通過創新性的定制架構UltraFusion連接在一起,帶來兩倍的性能表現。UltraFusion架構采用硅中介層連接一萬余個信號點,在兩個裸片之間實現了2.5TB/s的低延遲處理器互聯帶寬。
從目前公布的信息看,蘋果早在開發M1 Max時就考慮到了這種“雙芯融合”的方案,在芯片版圖的上為將來的Die-to-Die連接預留了位置。那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?
性能提升
對于目前的蘋果來說,目前所使用的臺積電5nm工藝已經算是業界最頂尖的工藝了,臺積電的3nm還在路上。那么這種情況下,蘋果想推出一款性能更強的芯片該怎么辦呢?這時有兩種辦法:
第一,是再設計一款面積更大的芯片。
第二,是將原來的芯片組合在一起使用,也就是說一次用兩顆。
對于熟悉半導體行業的朋友來說應該都對5nm芯片高昂的造價有所耳聞,再設計一款面積更大的芯片,即使是蘋果成本上也很難抗住。那么就剩下第二條了,將兩個芯片或者更多數量的已有芯片合在一起使用。
如果想把兩枚芯片連在一起用,目前業界的主流做法是通過主板PCB連接。
比如像這款華碩的WS C621E SAGE 主板就屬于雙路CPU主板,在設計之初就支持兩塊CPU同時工作。
但這樣做缺點也很明顯,比如兩個CPU的插槽以及相應連接所需的布線明顯會占用很大的PCB面積,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尺寸會很大。而且由于兩個CPU之間是通過PCB走線連接,延遲會變得很大。
在這里我們不難發現,通過主板PCB連接兩塊CPU所帶來的缺點基本都是連線過長導致的,那么縮短兩個芯片之間的連線距離不就可以解決了嗎?“膠水雙核”由此出現了。
“膠水雙核”是指使用特殊方法將兩個或更多芯片封裝在一起制造的處理器。由于這種特殊方法像是將兩個或更多核心用膠水粘在一起,由此而得名“膠水雙核”。
“膠水雙核”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的英特爾的Pentium Pro,但這并不是一項落后的技術。
比如AMD一代EPYC(霄龍)處理器就采用了這種所謂的“膠水雙核”技術。在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出,它將4顆Die(裸片)封裝到了一顆CPU中。這樣4顆裸片的產品在性能上無疑是要強于1顆裸片(裸片型號相同)的產品。
在AMD一代EPYC處理器的開蓋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,每顆裸片之間都有著毫米級肉眼可見的間距。蘋果所做的則是在此基礎上更近了一步,將兩顆裸片“貼臉”封裝,使得兩顆裸片之間的連線變得更短。并且由于之前設計M1 Max時預留的接口,兩顆裸片之間可以用更快的速度進行通訊,最終實現了兩顆裸片之間2.5TB/s的連接帶寬。
節約成本
雖然大家都知道芯片的流片成本很高,但其實只是流片的門檻成本高。當一款芯片開始大批量生產之后,邊際成本是比較低的。舉個例子來說,造芯片就像是造塑料洗臉盆。洗臉盆的生產線搭建起來很貴,但你把洗臉盆的生產線搭建起來之后,后面所需的材料成本就很低了。
如果這時候你想生產另一種尺寸的塑料洗臉盆,那你就需要修改生產線甚至重新搭建一條新生產線,這樣就貴了。
所以對于此時的蘋果來說,如果單獨設計另一個更大尺寸的芯片,而且還是5nm的芯片,成本是非常高的。所以蘋果最終的選擇是將兩顆M1 Max封裝到一起,這樣新產品可以繼續利用原有M1 Max的生產線,只需要最后將裸片進行特殊封裝就可以了。
這就像是一個生產塑料洗臉盆的廠商,原來是一個洗臉盆裝一個紙箱,現在變成了兩個洗臉盆裝一個紙箱,此時只需要重新訂購更大尺寸的紙箱就可以了。
另一方面,就是裸片的良率問題了。當裸片的面積越大時,良率就會越低。
假設一塊小晶圓上面最多可以生產4塊M1 Max,如圖所示當晶圓上出現一個“壞點”時,最終就只能生產出3塊M1 Max,這時良率是75%。而當出現兩個“壞點”時,最終就只能生產出2塊M1 Max,這時良率是50%。但如果直接生產M1 ULTRA這樣大面積的裸片會發生什么呢?
這時同樣的一個晶圓上最多可以生產2塊M1 ULTRA。如圖所示當晶圓上出現一個“壞點”時,最終就只能生產出1塊M1 ULTRA,這時良率是50%。而當出現兩個“壞點”時,最終就只能生產出0塊M1 ULTRA,這時良率是0%。
由此可以看出當裸片的面積越大,其它條件相同時,良率就會越低。反之如果把一個大芯片分成兩個小芯片做,良率就會提高。良率提高了,相應成本也就省下來了。
結語
在文章的最后,我有一些想法和補充的信息,在此分享給大家。
1、蘋果作為一家Fabless(無晶圓廠模式)公司,對于半導體工藝發展進入瓶頸這件事是無能為力的。只能等待臺積電、三星等晶圓廠研發出更先進的工藝。
2、在工藝進入瓶頸之后,芯片性能如果再想提升,蘋果這種做法是簡單粗暴而且有效的。
3、Die-to-Die技術的本質是將一個大的Die(裸片)分成幾個小的Die(裸片)來做,這樣成本更低。
4、現在業界也有這種設計的趨勢,將原來一個大芯片拆成幾個小芯片進行設計制造。
5、這種技術并不是完美的,比如會引入額外的散熱負擔。而通過主板PCB連接兩顆CPU這種方式,散熱問題會小很多。畢竟間距夠大,可以通過多個散熱器解決。
6、基于此種情況進行一個預測,M1 ULTRA的實際性能不會是M1 Max的2倍,但應該能超過1.5倍。畢竟蘋果有“單管壓i9”的前例在,散熱問題處理得怎么樣還是要等真機發售之后看。
您可能也感興趣:
官方微博/微信

每日頭條、業界資訊、熱點資訊、八卦爆料,全天跟蹤微博播報。各種爆料、內幕、花邊、資訊一網打盡。百萬互聯網粉絲互動參與,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關注。

想在手機上看科技資訊和科技八卦嗎?
想第一時間看獨家爆料和深度報道嗎?
請關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眾帳號:
1.用手機掃左側二維碼;
2.在添加朋友里,搜索關注TechWeb。